死亡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礼仅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关于丧葬习俗的起源,一般人认为,中国最早的丧葬礼仪的信仰基础是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但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应该是在古代人先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之后才会出现的。生与死是互相对立的,也应该是同时出现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人类一旦拥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他们就会意识到生与死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那么,面对生与死的困挠,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对立原则,例如:生与死、天与地、雄与雎等等。一旦某种事物拥有了其中的某一种属性,那它就不可能同时拥有另外一种属性。因此,出于满足自身心理意愿和思维方式的需要,人类便产生了希望解决和克服,或至少缓和这些对立原则的愿望。而不同的文化传统都有不同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
丧葬习俗的出现应该源于古代人对死亡的否定意愿。也就是说,葬礼是古代人为克服生与死的困挠而提供的一种行为模式。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人以及后代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丧葬习俗的这一功能。它只不过提供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死亡并不是一种终结,也不是一种结束。那么,什么是死亡呢?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显然要受制于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从民间丧葬习俗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是怎样面对和阐释死亡的。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下河北唐山郊区的丧葬习俗以及丧俗中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生死观。
在民间,人们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了。未出嫁的女儿往往要在月经来潮之前就要为母亲绣好死后所用枕头的花样。一般,人们要早早地为自己准备一副棺材,或说“寿材”,同时,还要为自己做好“送老衣”及死后的铺盖。有了这两者,老人们在死后才可以安详地闭上眼睛。
老人咽气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孙们都在眼前。而儿孙们也以能看着老人离去为尽孝道。当儿女们意识到老人已不久离人世之时,便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动了。首先,人们要扎糊一套车马。(因为我们见到的丧礼是为一位八十四岁的女性举行的,所以,以下的介绍主要是针对女性的葬礼)。因为将死之人是女性,所以,人们扎糊的是一套牛车,即一头牛,一套车,和一个赶车的车夫(如果是男性,则扎马车)。据说,女人一世洗洗涮涮,浪费了很多水,扎一头牛可以喝掉女人浪费的水。这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妇女可以少受一些罪。
牛车扎好之后要在傍晚之时烧掉。冲一冲晦气,帮老人度过难关,恢复健康。而如果老人不幸去世,便作为老人死后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交通工具。所以,孝顺的儿女们要事先为老人“烧”(捎)一套车存放起来。
在老人即将咽气的时候,人们一定要为老人擦洗身体,然后换上“送老衣”。在人们为老人洗浴穿衣的同时,老人的长子要为老人指道,即爬到房顶上冲着烟气告诉将死的亲人向西走。另外,家人还要在灶膛里点上一盏灯,据说,这是引路灯。人们相信,人死之后,其魂魄一定会顺着灯光或亮光往外走,而且出走的路线常常是烟道。
待老人断气以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老人死后,嘴里和双手都要有食物,这表明老人并没有饿着肚子,也没有空着手走。而且,此举会使老人在来世生活富裕。
人们还要用一块蒙脸布把死者的脸蒙上。蒙脸布上要烫有三个小眼,据说这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始终能观看和呼吸。死者头的旁边还要放一只白布做成的公鸡,以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邪恶的伤害。死者头前的供桌上要点上一盏灯,称长明灯。停尸的房间里,窗户都要打开,好让死者的灵魂可以顺利地离开房子。一般人认为,人死之后,家人应促使死者的灵魂尽快地到它应该到的地方去,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得到安宁,尽快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人死之后,丧家要尽快派人到各亲属家去报丧。因为死去的是一位女性,所以丧家格外小心,尽量不漏掉死者娘家的任何一个人。因为民间有闹丧的习俗,即死者的娘家人,尤其是死者的兄弟,会对丧家横加指责,抱怨丧家没有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的亲人。他们会详细盘问死者的死因及丧家对死者生前疾病的治疗情况。而丧家只能俯首听命,任凭指责。
老人去世后,家人都要为老人戴孝。戴什么样的孝,将根据某人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各有区别。从戴孝的形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吊丧之人与死者的关系。到各处报丧的人走了以后,孝子们便守候在死者的旁边,为死者守灵并等候前来吊孝的亲友。接到丧信的亲友一般会尽快赶来,一院门便大哭,哭自己来晚了一步或死者故去的太快、太突然,同时,死者家人(仅限男性)要跪倒在地与吊孝之人一起哭,并感谢来人。这时,旁边会有人及时地劝慰吊孝者,使他们尽快地停止哭泣。吊孝之人往往被领到另外一个房间,送上带来的礼物(钱和幛子,幛子就是布料),并得到孝帽、孝带。
丧家会请人将亲戚朋友送礼的情况逐一登记。亲友们送的幛子要写上姓名和挽词悬挂在大门外的两侧。幛子越多,表示死者生前的人缘越好。
在死者入葬之前,灵前不能一刻无人。这就是说,人们要通宵达旦地为死者守灵。在子夜十二点和早晨五点,人们还要吵灵,即大声痛哭。这一方面是告诉死者的灵魂,儿孙们始终守候在她的灵前。另一方面,哭声也意在惊吓、驱赶各种鬼魅,希望它们不要有任何对死者不利的行为。因为据说子夜十二点与早晨五点是鬼怪活动的时间。
此外,还要挑纸钱、贴丧榜。所谓挑纸钱,即在一根白麻竿上,按死者年龄的多少梱扎多少条烧纸悬挂于大门外的右侧。
死者如为男性则挂在左侧。同时,纸钱的旁边还贴有丧榜,说明死者的身份、年龄、诞生之日和寿终之日等。挑纸钱意在招魂,在后来的仪式中,还有引魂作用。
办丧事还要请吹鼓手。吹鼓手的人数不等,有多有少,一般为6—12人。演奏的乐器有唢呐、笙、鼓、镲( chǎ )等。年纪较大、属正常死亡的人的丧事被称为喜丧。
因此,吹鼓手们要演奏一些欢快的曲子和流行歌曲。丧家出钱越多,吹鼓手们的演奏就越起劲。往往通宵达旦,鼓乐不断,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吹鼓手们常用各种技巧进行表演,以显示技能高超,围观者会不时地为演奏者叫好、呐喊,并时常伴有哄笑声。丧家不但不怪,而且还会加入围观者的行列。
丧事活动期间的饮食很丰盛,或者可以说是很奢侈的。从某种角度来看,办丧事,就象办喜事一样热闹非凡。拖家带口,平常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们往往借此机会,聚在一起,天南海北,拉长叙短。因为有专人有偿负责做饭、清洗及各种杂事,所以,丧家往往格外放松。
死者未葬之前,每次吃饭(午饭和晚饭)前先要为死者送纸钱,即由长子带领家人及前来吊孝的亲戚朋友为死者烧纸。死者下葬前一天,最后一次送纸钱往往极为隆重。送纸钱的队伍中,最前面的是引路灯。紧随其后的是吹鼓手们,吹奏着各种流行乐曲。吹鼓手的后面是九连灯及各种彩灯。
再其后,才是手端簸箕及纸钱的长子和其它子孙、亲戚朋友们。最后一次送纸钱要往返三次。第二次回来以后,要举行隆重的“奠纸”仪式。整个仪式活动是这样的:把大门外的挑纸钱摘下来,放在椅子灯的宝座上。椅子灯前有一张供桌。供桌上摆着用黑纱装饰的死者的遗像和各种供品。由长女象征性地为死者(用挑纸钱来代替)梳头、洗脸和喂饭。这一仪式意招魂,并把死者的灵魂引向墓地。完毕之后,孝子们(限于男性)要跪在遗像的两侧。主事人将根据前来吊孝的亲戚(限于男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呼名,公布礼单。被叫到的人要在遗像前行三叩九拜之礼。奠纸的仪式一般是在露天举行的。
因而,会有许多围观者。人们会用挑剔的目光认真观看每一位行叩拜之礼的亲戚朋友。当主事人叫到一位亲戚的名字,而这位亲戚却因故没来时,围观者中一定要有人答腔,为这位没来的亲戚找出一两种理由。而这些理由往往都是很滑稽的,逗引得围观者哄堂大笑。而丧家却并不在乎,也不忌讳围观者的哄笑。如果围观者中没有答腔,就表明死者生前人缘不好。
仪式完毕后还要再送一次纸钱。这一次,孝子们要抬着放有挑纸钱的椅子灯,其它人依旧跟在后面,走到十字路口后,孝子要抬着椅子灯绕着砖搭的象征性的小庙走三圈,然后烧掉挑纸钱和所有的彩灯。同时,孝子们要跪倒在地,请母亲带走和享用烧(捎)去的东西。
第二天早上,便要举行入殓仪式了。入殓仪式也是极为重要的。长女要用棉花为死者擦洗面部,并念叨:“开眼光,看四方;开嘴光,吃八方;开耳光,听八方”等。完毕之后,由长子抱头,与其它人一起将尸体移到户外。但尸体的上方须用炕席遮住。因为尸体未葬之前是不许见天日的。
棺材的外面一般要涂成黑色,前面要写一个寿字。棺材的里面要用白色毛头纸糊一遍。入殓之前,棺材的底部要洒上灶灰,然后铺棉花。棉花一般是由女儿、侄女、孙女、外孙女等所送。女儿铺棉花的时候要一条一条地纵向铺。铺完之后,还要往棉花上摆钱,钱可以是铜钱,也可以是硬币。一般要纵向摆二列钱,每列要摆16个。在女儿摆完之后,儿子要隔一个拣起一枚钱,即把女儿摆好的钱再拿走一半。用钱做为老人的陪葬,是希望老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富裕。儿子从中取出一半数目的劈,为的是不让死者把家中所有的财气都带走,要为自己留下一半。
在尸体(或骨灰)放进棺材之后,就要盖棺了,盖棺之时,子女们跪在一边并高喊躲钉,以免钉钉子的过程中,响声或钉子会伤害死者的灵魂。
起棺之前,长子要摔盆,即跪在棺材的后面,把手中装满纸灰的瓦盆摔碎。关于摔盆的习俗,有人认为这个盆是死者的锅,只有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摔盆的举动是表明长辈的去世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人们没有办法过下去或不想过下去了,只好把盆(象征锅)摔碎。还有人认为,人们摔的盆中往往装满了纸钱灰,这是送给死者带到阴间去的买路钱。
摔盆以后,杠夫们就将,棺材抬起,走向墓地。长子手持引魂幡,长媳怀抱着一个罐,罐中装着谷子,并插有三根大葱,一缕粉条,还有三根顶着三团棉花的玉米杆。这就是民间所谓的打幡抱罐。其它吊孝的人按男宾在前,女宾在后,跟随在棺材的后面。一路上,还要撒纸钱做为买路钱。
墓地是事先找好的。到达墓地后,孝子们跪在一边,一些帮忙的人把棺材放进挖好的墓坑里,长媳抱着的罐也要放进墓坑里。最后,人们还要把带来的一桶淘米水泼在棺材上。淘米水又称“迷魂汤”,据说是为了让死者转世之后忘记前世的所有事情。孝子先往棺材上洒一把土,其他人随后把墓坑填满,并堆起一个土堆。然后把魂幡插在坟头上。三天之后,儿女们应再来,俗称“圆坟”,即把坟堆修整整齐。
从以上的丧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举行葬礼可以说是人们在心理意识上对死亡的否定。虽说人们不愿意相信死亡是一种终结,但死亡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中国民间关于死亡的观念是多种宗教学说综合影响的结果。
儒家奉行祖先崇拜,倡导孝,孝顺与否集中体现在是否具有更多的子嗣,也就一说,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才是对祖宗最欠的孝。相反,后继无人就是最大的不孝。餐家传统中,人们往往以多生多育来做为左定死亡,延续生命,以至永恒的手段。死亡不是一种终止,相反,死亡却能给人类茕来更多的生命,即死去的祖先可以保佑人们子孙绵绵不断。葬礼仪式中常常使用的棉花(例如,棺材的底部需铺棉花,孝帽顷上也要用棉花装饰,抱罐之中顶有一团賄花的玉米杆等)、棉籽(死者枕头之中装有棉籽)、稻草、谷子、粉条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有多子、子孙绵绵不断之意。
佛教中的死也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人们投胎转世的一种手段。按照佛教的观念,人类以死亡的形式结束这一生,但同时又是下一生的开端。葬礼中的许多行为和禁忌便体现了这种佛教观念。例如:忌猫狗之类动物出现在灵堂和接近死者,忌用动物皮毛为死者做送老衣和做为死者的铺盖等,便是避免死者的魂魄寄附于动物身上,不能转世为人。泼迷魂汤也是为了让死者转世后忘掉前世的事情。另外,入葬前死者应头向西躺在床排子上,人们向西方呼唤死去的亲人等也显然来自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
葬礼中还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道教中的仙界是古人的理想境界。人们往往通过死亡来进入一个永恒的世界。在道教的观念中,死亡也不是一种终结,而是进入仙界的大门。例如:吊孝者送给死者的幛子上往往写有“月落瑶池”或“蓬岛归真”等,以期望死者死后能进入仙界。
在民间,死亡可以被阐释为投胎转世,也可以被阐释为进入仙境,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看,死亡还可以被阐释为进入了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丧葬期间的所有活动,似乎都是为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准备,虽然人们并不清楚这个未知的世界在哪里。在民间,死者如果是五十岁以上属正常死亡,丧事就被称为“喜丧”。人们悲伤之余,又很欣慰。例如,丧事活动中,吹鼓手们的演奏就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另外,宴席上丰盛的食品、奠纸过程中的喜剧场面等都说明“中国的丧礼确实是喜事,不仅形式、仪注如此,就是人们对它的态度、观念也是如此。”(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在人们的心目中,办喜事标志着一个人由人生的一个阶段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与喜事一样,丧事则标志着一个人由一个世界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丧事与喜事具有同样的功能。因此,民间把丧事又称为“白喜事”,与喜事共称“红白喜事”。白事喜办也是人们否定死亡观念的一种体现。
从以上的叙述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们拒绝接受和承认死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任何宗教和学说只要能帮助人们解决和克服生与死的矛盾,人们自然会接受,并将它们互相融合,形成自己的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形式,这在丧俗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虽然拒绝死亡,但并没有赋予死亡一个确切的内涵。因此,在人们看来,死亡可以是投胎转世也可以是升仙入境,还可以是一种过渡,或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以上就是郑州陵园对于从民间丧葬习俗 看中国人的生死观的介绍,墓地咨询欢迎拨打400-8752-451,欢迎您的来电咨询!
24小时咨询热线:0371-65050950